2024年11月1-3日,备受瞩目的塑料全产业链行业重磅盛会——中国国际塑料展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中国国际塑料展自2014年首届举办以来,经历十年辛勤耕耘,一路风雨坎坷化作岁月如歌,到如今,中国国际塑料展已经成为业内外广泛认可的行业领军专业展会!
本届展会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展览面积6万平米,将有1000余家塑料行业产业链参展商和超过80000名专业观众齐聚南京。更有来自亚洲、北美、欧洲等相关国家的行业协会代表和专业观众应邀来华,一起聚势启新,“塑”动未来!
本届展会继续延续往届的优势,设立“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区”,免费为全国高校中与行业有关的院校老师研究团队及研究院所免费提供100个展位,展示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
01
科技创新展商集锦—高校篇
所在位置:南京国际博览中心8号馆
01
四川大学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展位号·
8D37
学术带头人·
王玉忠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团队成员·
汪秀丽 教授 杨科珂 教授 宋飞 教授
陈思翀 教授 吴刚 教授 赵海波 教授
邓聪 教授 陈力 教授 徐世美 教授
刘博文 特聘研究员 付腾 特聘研究员
陈琳 特聘研究员 王芳 副研究员
刘雪辉 副研究员 赵国明 高级实验师
赵泽永 高级实验师 郭德明 高级实验师
赵庆 实验师 田国强 博士 曾富容 博士
张杰 博士 李兴亮 博士 肖翔心 博士
张琴 博士 朱国锐 博士 宋玄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阻燃与高性能化
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循环与升级回收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团队已开展研究的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体系
成果2:团队已研究开发的生物基与生物降解高分子体系
成果3:团队已开展研究的高分子材料回收循环体系
02
四川大学 塑料先进制造加工团队
展位号·
8D47
学术带头人·
王琪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团队成员·
张楚虹 教授/长江学者
刘渊 教授/国家万人领军人才
陈英红 教授 白时兵 教授 李莉 教授
陈宁 教授 卢灿辉 教授 张新星 教授
熊锐 教授 周涛 教授 李怡俊 副教授
杨双桥 副教授 罗大伟 副教授 何菡娜 副教授
李小龙 副教授 刘新刚 副教授 华正坤 高级实验师
主要研究方向·
塑料先进制造加工是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四川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超前部署学科,长期致力于塑料加工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建立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塑料先进制造加工装备和技术,建成先进的塑料加工平台。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典型难再生废弃塑料橡胶高值高效回收利用技术
发明了固相力化学加工新装备新技术,规模化制备聚合物基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在高分子态高值高效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橡胶,高值化固相利用天然生物质材料。
成果2:高性能多功能塑料制品
通过先进的聚合物发泡加工、微型加工、3D打印加工、旋转挤出加工、激光活化选择性金属化加工等,制备了常规加工方法不能制备的高性能多功能泡沫材料和制品、微型和形状复杂的功能器件、高性能管道、激光敏化剂产品等。
成果3:无卤阻燃塑料和聚乙烯醇热塑加工新技术
发明了环境友好无卤阻燃塑料制备新技术。发明了聚乙烯醇热塑加工新技术,全面实现了PVA熔融纺丝、挤出-吹塑成膜、熔融流涎成膜、双向拉伸、挤出、注塑、中空吹塑、微型加工、3D打印、热塑发泡等,开拓聚乙烯醇作为新型环保型塑料应用新领域。
03
北京化工大学 杨卫民教授团队
展位号·
8D46
学术带头人·
杨卫民教授
团队成员·
谢鹏程 教授 谭晶 教授 焦志伟 教授
王瑞雪 教授 李好义 副教授 张锋华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原理与先进制造技术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独创了一种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荣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提出了熔体微分静电纺丝全新原理,利用微分喷头使熔体在高压电场作用下自分裂成多股射流,彻底解决了毛细管堵塞和纺丝效率低的世界难题,实现了生产效率近百倍的提升。
成果2:熔体微分电纺可降解聚合物超细纤维制备及应用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利用独创的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以PLA、PCL和PBST等可降解聚合物为原料,通过静电-温度-气流多场耦合调控进行纤维超细化牵伸,成功实现可降解聚合物超细纤维的绿色高效制备。
成果3:熔体微分静电纺微纳米纤维纱线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基于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提出了一种旋风聚集和加捻制备电纺纱的绿色短流程方法,并通过模拟说明了纱线形成机理。该方法通过在纺丝过程中引入气动抽吸风装置,利用其形成的气流场对纤维进行聚集并加捻,可制得捻度均匀的微纳米纤维纱线。
成果4:高压大容量IV型储氢瓶塑料内胆制造工艺及装备
储氢瓶是链接氢能产业链的关键,塑料内胆是储氢瓶储氢密度实现5.0wt%跨越,实现高储运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研究攻克IV型储氢瓶内胆一体化成型关键难题,实现了1750L管束集装箱用高压大容量IV型储氢瓶的生产制造。
成果5:高分子材料模塑成型高性能制造技术及装备
将高精度、高响应的温度、压力传感器获得的温度、压力数据与PVT数据库进行关联,计算得到实时塑料熔体密度,并以此为依据,精确控制螺杆的注射行程。
成果6:碳纤维激光辐照超高温石墨化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发明的碳纤维激光石墨化装置,首创碳纤维脱胶—激光石墨化—上浆—干燥的连续化生产方法,突破了3000℃以上的超高温石墨化加热,解决工业石墨化设备复杂、能耗高等问题。
成果7:温和等离子体金属内外表面改性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提出了一种温和等离子体金属内外表面改性的新方法,开发大气压温和条件下金属表面均匀改性工艺,实现金属材料表面曲面涂层及极细管件内表面均匀涂层。
成果8:温和等离子体金属内外表面改性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提出了一种低熔点纳米纤维表面功能层制备的新方法,针对生化防护服轻质化、高阻隔、多功能的需求,开展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造结合大气压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开发兼具对生化毒剂防护和原位分解典型生化毒剂的防水、透气、舒适的防护服材料,为高阻隔、多功能、轻量化、透气性生化防护个体装备的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成果9:智能辐射制冷薄膜制备技术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基于实验室特色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技术及溶液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成智能辐射制冷薄膜。根据米氏散射理论计算合理的纤维直径范围,通过调控电纺工艺参数进而控制纤维直径,从而制备出高太阳反射率和高发射率的制品;并通过相变材料调控微观结构,实现辐射制冷性能的动态变化,具有环境自适应的特殊优势。
成果10:高性能非充气结构轮胎
北京化工大学英蓝实验室设计并制造了一种采用V型支撑结构的高性能非充气结构轮胎,由花纹、胎面、辐条、内圈和轮辋组成。内圈固定在轮辋上,通过V型辐条与胎面相连。V型辐条是轮胎主要承载和吸振的部件,辐条沿圆周方向依次排列,首尾相连。
04
北京化工大学 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吴大鸣团队
展位号·
8D57
学术带头人·
吴大鸣 教授/俄罗斯工程院 外籍院士
团队成员·
许红 副教授 黄尧 副教授 庄俭 副教授
孙靖尧 副教授 高小龙 副教授 刘颖 副教授
郑秀婷 讲师 赵中里 高工 王克俭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聚合物精密成型技术 聚合物微纳制造
聚合物柔知感知技术
主要展示成果 ·
聚合物精密挤出成型技术及装备
成果2:聚合物微纳功能材料及器件技术
成果3:聚合物柔性感知技术的研究
柔性感知应用于高铁路基弹簧监测系统
柔性感知应用于康复训练和医疗
成果4:聚四氟乙烯辐照改性技术
与俄罗斯合作聚四氟乙烯辐照改性技术
04
北京化工大学 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薛平团队
展位号·
8D57
学术带头人·
薛平研究员 所长
团队成员·
何继敏 副教授
金志明副教授
贾明印 副教授 副所长
陈轲副教授
张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聚合物加工原理及装备
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
多相流剪切微胶囊规模化制备技术等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石英塑和矿物钢塑产品成套设备与技术
利用PVC及工业固废复合开发了建筑轻质墙板一步法智能化挤出成套技术与装备,作为房屋建筑墙体材料可直接建造装配式整体房屋,广泛应用于周转、应急、新农村建设、体育馆、别墅与办公等住房。
以聚氯乙烯、粉煤灰或矿渣等各种类型的固体废弃物为芯层复合原料,表面在线单、双面共挤抗老化材料,构建了完整的产品核心技术体系。开发的石英塑和矿物钢塑产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木塑复合材料制品抗老化及易弯曲变形技术难题,不仅变废为资源,增强材料性能,且是真正代木的理想材料。
成果2: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
研究室从2008年开始对先进热塑性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突破了纤维预分散、熔融浸渍、反应成型、连续化生产等关键技术,相续开发了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颗粒、热塑性浸渍片材及各种轻质高强夹心复合板材、热塑性反应拉挤/RTM/湿法模压、3D打印等新技术新装备,并在多地实现了产业化。该方向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培养研究生30余人,并先后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优秀奖、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协会”十三五”优秀科技成果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成果3:氟树脂成型加工及其应用
氟树脂材料种类繁多,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和聚偏氟乙烯(PVDF)等几种基本类型,大部分氟树脂具有优异的耐温、耐磨损、不粘黏及耐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1)常见氟树脂兼具耐高/低温性能,使用温度范围较宽,比如:PFA(-200-260℃),PTFE(-180-250℃),FEP(-80-200℃),ETFE(-65-150℃),PVDF(-40-150℃),可应用于航空航天、低温气体输送等极端温度条件;(2)与普通聚烯烃材料不同的是,部分氟树脂主链上碳原子表面被氟原子包裹,分子极性较低,表面不易形成范德华力中的定向力和诱导力,表面能相对较低,因此表现出极佳的抗粘黏性,被广泛应用于人造血管、医疗整形、医用导管等领域;(3)PTFE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电阻率:1016-1018 Ω·m)、很高的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电弧作用下分解为不导电的氟碳化合物气体,不会残留碳化导电物质,广泛应用于绝缘性要求高的场合;同时,热剪切作用下PTFE晶型转变的纤维化过程使其成为固态电极自支撑膜粘接剂的选择。
成果4:多相流剪切微胶囊规模化制备技术
微尺度微球及微胶囊(1-1000μm)是包含有活性成分,或有核心物质的小颗粒。特殊的芯材物质在经过微胶囊化处理后,可高效保护其中有效成分,因而在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精细化工,食品乳业,生物医药,化妆品和保健品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北化工塑机所陈轲博士近年来在微尺度微胶囊领域从材料体系配方设计、工艺技术路线优化,成套装备开发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多相流剪切机理、多相流体界面控制原理,开发了基于微流体剪切成型微球、微胶囊成型及规模化技术。
04
北京化工大学 塑料机械及塑料工程研究所何亚东团队
展位号
8D57
学术带头人
何亚东 教授/博导
团队成员
信春玲 副教授/博士
任峰 副书记 副教授/博士
闫宝瑞 高工
主要研究方向
超临界流体发泡成型技术
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聚合物共混改性及高性能化
聚合物脱挥技术
新能源电池加工
主要展示成果
PET免干燥反应发泡一体化成型技术:
经过从基础研究到小试,中试和工业放大,在国内率先开发了PET免干燥反应发泡一体化工艺和全套工业生产技术,实现PET发泡的短流程,低能耗,高产量,解决我国风电行业结构芯材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在全国推广十余套装置并实现显著经济效益。
PP挤出发泡及车厢板成型技术:
与ExxonMobil等公司合作,实现发泡聚丙烯专用的多功能挤出生产线成功开发,并用于丰田汽车车厢板,实现轻量化高性能应用,已在国内建设5000吨/年产能,并将在北美和欧洲建设超过5万吨/年的产能,满足全球汽车市场需求。
长纤维增强颗粒料制备技术:
LFT-G工业技术制备的材料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能(线速度,产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LFT-G的市场占有率≥70%。
连续纤维增强预浸带制备技术:
开发系列PP/GF,PA/CF,PEEK/CF系列单向带生产线,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
三明治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技术:
幅宽500-3200mm特氟龙带复合线,幅宽300-1200mm的双钢带复合线。
05
华东理工大学 多相反应与传递团队
展位号·
8C18
学术带头人·
赵玲 教授
团队成员·
奚桢浩 教授
宗原 副教授
胡冬冬 副教授
陈弋翀 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超临界流体发泡聚合物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 低能耗短流程超临界流体无水发泡技术
随着特种功能发泡材料的研发需求增加,以及热塑性弹性体发泡材料的生产受到广泛关注,具有高可控性的间歇发泡工艺再次成为发泡领域的主流技术和产业化前沿。然而,间歇发泡通常存在过程效率较低、生产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团队开发设计了超临界CO2喷动床无水发泡制备聚合物发泡珠粒技术,改技术不用水作为分散介质,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传统釜压发泡时产生大量废水,需要过滤、清洗、干燥等步骤导致工艺流程复杂、过程能耗较高等问题,具有绿色环保、节能低耗、过程效率高的特点。此外,团队还针对超临界流体模压发泡过程从原料设计、工艺开发及设备优化的角度进一步提高过程效率以及产品良品率。
成果2:系列功能性多孔聚合物材料
多孔聚合物材料具有轻质、多孔、高孔隙、高比表面积等基础特性,此外,空气也引入也会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基于这些特性,团队通过长链支化的分子结构设计与高温发泡工艺,开发了具有低介电特性的聚苯醚(PPO)低介电材料以及液晶聚酯(LCP)基低介损材料。基于低介电特性材料,通过超临界流体梯度发泡技术,实现了具有密度梯度结构的透镜天线一体化成型与制备,可以实现对信号的增益。此外,团队还通过复合材料的超临界流体发泡实现了红外辐射隔断材料、电磁微波吸收材料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06
湖北大学 高分子材料研发团队
展位号·
8D71
学术带头人·
蔡芳昌 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瑞洋 总经理/湖北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团队成员·
马宁 副教授 占雪晴 博士
冉卓青 武斌 金梦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共混与复合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生物医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其中包含中高倍率聚丙烯发泡,HDPE发泡等聚烯烃发泡,EPE新材料。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中高倍率聚丙烯发泡板(2~10倍)
采用一步工法(改性+发泡)加工制造,具有高强度,高弯曲模量,表面光滑平整,环保,符合3R原则. HDPE发泡快递循环周转箱。采用HDPE熔融共混改性及挤出发泡技术,一步工法生产制造,具有轻量化,耐低温,耐冲击,耐曲折,具有保温功能,具有全生命周期可节省50%以上的碳排放量的新型环保材料。2年内可多次循环使用,可以回收再生。
成果2:EPE(商品名:福蓉棉)
采用EPE成型工法及熔融共混改性,使用复合气体(超临界发泡)形成可媲美XPE发泡的细孔,具有无交联,无气味,表面手感细腻,是目前EPE(商品名:珍珠棉)升级的一种高端包装内托新材料。
成果3:柔性电子材料(冉卓青、武斌、金梦)
07
浙江工业大学高分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浙江省塑料改性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轻工业绿色塑料助剂重点实验室
展位号·
8D56
学术带头人·
王旭 教授
团队成员·
徐立新 教授
杨晋涛 教授
冯杰 教授
况太荣 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塑料材料高性能化、功能化改性及成型加工应用技术成果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生物降解塑料制备技术
生物可降解塑料高效助剂、PBAT/碳酸钙高填充母粒、耐热吸管、餐盒专用料等
生物降解高填充母粒是以PBAT、PLA、80%矿物质粉为主要原料,由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而成,主要应用在生物降解环保袋膜吹制(可与PBAT混合稀释后直接吹膜---无须再造粒)。
以PLA和滑石粉为主要原料,由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后制得片材,再加工为餐盒。制品使用温度可以达到100℃,成本可控。
成果2:废弃聚氨酯泡沫的高效降解与再利用技术
为实现废弃聚氨酯泡沫的高效降解与再利用,本团队研发了一种可工业化且高效低能耗的废弃聚氨酯降解技术及装备,形成了选择性降解催化剂、多级降解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聚氨酯降解程度不高、回收产物品质差、缺乏配套装备等关键问题,打破了国外垄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回收多元醇在再生材料的制备中可实现高达45wt%的替代。该项目已通过小试、中试验证,建成年产1000吨回收再生聚醚示范生产线。
成果3: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通用制备技术
利用Pd-diimine催化剂通过催化乙烯聚合并结合ATRP等手段,自主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定结构组成的超支化聚乙烯共聚物,以其为分散稳定剂,有效促进了天然石墨在普通低沸点溶剂中高效剥离,并实现所得石墨烯表面同步非共价功能化修饰,进一步通过各类液相加工工艺并结合拉伸诱导、模板法、真空抽滤、UV固化等手段成功制得具有优异导电、导热、介电、电热、传感等功能的各类聚合物基(PVDF、环氧、EVA、HDPE、UHMWPE、PDMS等)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成果4:温控型乙烯基酯树脂堵漏材料
基于热固性树脂的分子设计及工程需求,开发了温控型堵漏材料。该材料常温为液体树脂泵送方便,易入微裂缝;且地层固化温度和时间可控,匹配施工工艺。固化体具有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韧性好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油气井漏失、废弃井封堵、套损井修复、特殊层段固井、水平井堵水等领域,替代现有的水泥体系解决不了的工程技术问题,以及“CCUS”碳封存技术领域。材料性能对标美国哈里伯顿的welllock?和挪威的wellcem?产品,性价比优良;此外还具有可化学解堵的独特优势,进一步降低工程风险。
08
北京化工大学火安全材料研究中心
展位号·
8D28
学术带头人·
张胜 教授
团队成员·
谷晓昱教授
李洪飞副教授
孙军副教授
江盛玲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阻燃高分子材料
主要展示成果 ·
北京化工大学火安全材料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专门从事高分子材料阻燃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是我国火安全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团队之一,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研究中心依托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是“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和“先进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现有教师10名,研究生60余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多个研究方向,营造了阻燃材料的专业科研环境。近年来,本中心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专项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课题等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航空、航海和特种防火等军事和民用领域。
设计制备新结构环保高效阻燃剂;防火玻璃;阻燃聚烯烃塑料的设计和制备;高性能阻燃胶黏剂;防水、防火涂料设计制备;防爆阻燃材料;高温膨胀阻燃隔热材料;阻燃轻量化材料;环保绿色阻燃纺织;阻燃工程塑料
09
北京理工大学 杨荣杰团队
展位号·
8D67
学术带头人·
杨荣杰 教授
团队成员·
李向梅 教授
李定华 教授
张文超 副教授
刘宜娜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阻燃剂、阻燃检测
主要展示成果 ·
成果1:膨胀型环保阻燃剂BIT-APP
BIT-APP1004、1005、1006是以磷、氮为主要阻燃元素并辅以阻燃催化剂的新型无卤环保阻燃剂,与其它膨胀型无机磷氮系阻燃剂相比,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能。BIT-APP1004主要应用于环氧树脂和防火涂料。BIT-APP1005和BIT-APP1006可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织物、纸张、涂料和木材等领域,满足欧盟REA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和RoHS指令《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的要求,不含有害金属元素和禁用的溴系阻燃剂。
成果2:八苯基硅倍半氧烷(OPS)/梯形聚苯基硅倍半氧烷(PPSQ)
苯基硅倍半氧烷是一类硅系环保阻燃剂,主要用于阻燃工程塑料(PC、PC/ABS和聚酰亚胺等)、热固性树脂(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等)、织物、耐高温耐烧蚀材料、涂层材料和功能材料等材料。苯基硅倍半氧烷用做阻燃剂时具有以下优点:成炭性好,耐高温性强;用量小,不影响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和高温使用性能等;具有自润滑性,易于添加和加工,显著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熔体流动性;无卤无磷,不受欧盟REACH法规和RoHS指令的限制。
10
浙江科技大学
展位号·
8F37
主要研究方向·
材料工程
化学工程
轻化工程
主要展示成果 ·
具体参考成果墙报
科技盛宴,诚邀参会!
秘书处联系方式
焦红文 13520839996
焦志伟 18610321984
杨小青 15675646760
魏瞿强 15001310665
展位咨询
观众报名